缺铁性贫血中医治疗诊断方法/中医治疗方药方剂


6.红细胞原卟啉>500μg/L。
7.血清铁蛋白<16μg/L。
8.铁剂治疗有效。用铁剂治疗6周后,血红蛋白上升10g/L以上。
符合第1条和2~8条中至少两条者,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。

西医诊断依据根据临床上以长期贫血症状为主,可能有反甲的出现。具有缺铁性贫血的病因:如女性多次妊娠以及慢性失血病灶的存在(如月经过多或异常的子宫出血),男性多由于溃疡病等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。注意粪便的钩虫卵检查和反复作粪便的潜血试验将有助于诊断。实验室检查(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,血清铁降低,总铁结合力增高,铁饱和度降低,血清铁蛋白降低,骨髓铁消失,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增高),诊断一般不难。但确诊后还需进一步追查缺铁的原因。发病①发病缓慢;②通过病因调查一般约80%的病例可追及缺铁原因;③除一般贫血症状外,严重而长期患者可有一些特殊表现,如眼部病变、脑部水肿、口腔炎、反甲征及吞咽困难综合征等;④对铁剂治疗有良好反应。病史症状皮肤和粘膜颜色苍白,疲乏无力,头晕耳鸣、眼花、记忆力减退,严重者可出现眩晕和晕厥,活动后心悸、气短,甚至心绞痛,心力衰竭。尚有恶心呕吐,食欲减退,腹胀、腹泻等。体征(一)贫血本身的表现:
1.隐性缺铁期:缺铁性贫血时,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。在缺铁初期,仅有贮存铁减少,即在骨髓、肝、脾及其他组织贮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。血清铁不降低,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正常范围,细胞内含铁酶类亦不减少,当贮存铁耗尽,血清铁降低时,可仍无贫血表现,本阶段亦称缺铁潜伏期。
2.缺铁性贫血早期:当贮存铁耗尽,血清铁开始下降,铁饱和度降至15%以下,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减少,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,则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,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。
3.重度缺铁性贫血: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,各种细胞含铁酶亦渐缺乏,血清铁亦下降或显著降低,铁饱和度降低至10%左右,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,此时临床上则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的中、重的缺铁性贫血,贫血症状显著。
贫血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和粘膜颜色苍白,疲乏无力,头晕耳鸣、眼花、记忆力减退,严重者可出现眩晕和晕厥,活动后心悸、气短,甚至心绞痛,心力衰竭。尚有恶心呕吐,食欲减退,腹胀、腹泻等,即所谓贫血的一般症状。这些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血红蛋白带氧量减少,所引起的组织缺氧表现,症状的轻重与贫血的发生程度不一定平行,很多自觉症状往往与贫血的发生程度。发病的缓急及机体各器官的代偿能力有关。
(二)组织中缺铁和细胞含铁酶类减少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表现:有一些症状不一定是贫血本身所引起,而是组织中缺铁或酶类的功能紊乱所引起。疲乏、烦躁和头痛等在缺铁的妇女中较为多见,这些症状在贮存铁已消失而贫血尚未出现时即可出现,因此有可能这些症状与贫血关系不大,而是因组织中缺少含铁的酶或含铁的蛋白质(除去血红蛋白)而发生的功能障碍所引起。
消化道粘膜病变:舌乳头萎缩,舌苔光红,舌有烧灼感,口腔粘膜变薄,上皮细胞角化,口腔炎,舌炎,唇炎,口角皱裂等,均为组织细胞中缺铁和维生素B属缺乏所致。舌炎、吞咽困难、口痛同时存在者,称为Plummer-Vinson综合征或Paterson-Kel1y综合征,这种症状的发生大概与咽喉部粘膜萎缩,在环状软骨后引起蹼样组织的形成,同时有食道上段的痉挛有关。该综合征在国内少见。缺铁性贫血患者约有1/2的病例由于胃粘膜功能降低招致胃酸分泌缺乏,有时可发生萎缩性胃炎,后者又可使铁质吸收困难,使贫血进一步加重。消化道的症状如食欲减退、腹胀、暖气、便秘为缺铁常见症状。有一些缺铁患者有异食痹,如嗜食泥土、煤球、冰块、粉笔、浆糊、石灰、生米等怪痹。
外胚叶组织病变:指(趾)甲缺乏光泽,脆薄易裂,出现直的条纹状隆起,重者指(趾)甲变平,甚至凹下呈勺状,称为反甲。皮肤干燥。皱褶、萎缩。头发蓬松、干燥,脱落。主要由于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,皮肤上皮细胞功能降低,同时伴有胱氨酸缺乏所致。

 
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

查看更多: 缺铁性贫血中医治疗诊断方法/中医治疗方药方剂